三四年前,人们可能鲜少听到买手这个字,而今这个词却变得耳熟能详,买手店也进入了大众视野。
何谓买手店?
它是指一个或者几个买手从世界各地搜集各种时尚品牌的商品,并汇聚在一家店面售卖,也叫多
品牌集合店。
本世纪初,香港买手店品牌I.T和连卡佛等买手制百货让内地人第一次知道了这一新鲜玩意儿,而今不仅是这些大型店铺,一些买手开设的、迎合小众审美的小型独立买手店在一线城市也已小有名气。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在2013年10月发布的《中国买手店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内地的买手店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对品牌有一定认知度的一线城市。而作为买手店大本营的上海,目前已有75家买手店,位居全国第一。其次是成都和广州,分别拥有21 家和13家。
事实上,2010年后新增买手店品牌数量是过去开店总和的4倍,其中本土买手店
品牌已占据市场的半壁江山,一些活得还不错,比如洪晃创立的薄荷糯米葱(BNC)捧红了一系列本土设计师。这和2006年连卡佛在中国内地的惨淡关门形成了鲜明对比。
试水本土市场
2009年,位于北京五道营胡同的设计师品牌店栋梁首次开门迎客,正式开始售卖中国内地设计师的作品。栋梁主理人之一刘馨遐(Tasha Liu)回忆:“那时买手店不是很红火,上海的一些同行有的关门了,有些只有两三个品牌,因此当我们以国内设计师品牌买手店的姿态出现的时候,很多人觉得新鲜有趣。有很多媒体上门,我们也把一些设计师介绍给传统媒体,传统媒体通过自己的优势来推这些设计师,这就形成了一个小循环。”
大概在2005年左右,大牌在中国内地流行起来,消费者倾向于追求LOGO。2000年到2006年连卡佛在内地的失败就是因为消费者对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新设计师品牌不买账——在中国人刚开始接触奢侈品时,他们就是希望自己花大价钱买的衣服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来值这些钱,因此LV、Gucci等奢侈
品牌更有市场。
刘馨遐记得,变化发生在2010年左右,她身边的朋友开始关注设计师
品牌。由于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得以即时去关注和讨论时装周以及时尚资讯,甚至与设计师直接互动。
也就是在这一年,洪晃的薄荷糯米葱出现在北京的三里屯Village。有过做时尚杂志经验的她,发现中国设计师不缺乏报道,但与消费者是脱节的。抱着玩的心态,也为了给设计师一个展示衣服的平台,洪晃的店开起来了。
这两家店铺最初的顾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意见领袖,“一小拨儿泛文化圈的人、文艺青年成为最初的购买者,他们也相当于个人媒体,起到媒介和引导的作用。” 刘馨遐说。
但更大的消费群体不是这些意见领袖,而是经济独立,月收入在一定的水平以上的中国中产阶级。
那些大型买手店也在盯着这群中产阶级,连卡佛卷土重来。它不仅重回当年上海的旧址,还扩大了经营规模。4层楼的庞大规模,占地1.4万平方米经营面积是此前的7倍。500多个采购品牌,使其成为全球最大旗舰店。国外知名买手店如巴黎老佛爷(Galeries Lafayette)重回北京,米兰精品店10 Corso Como也在上海、北京扎根。
相比这些精品百货,本土的小店们也会引入一些外国的小众品牌,而且都有明确的风格。小店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熟悉常客的喜好,为他们定制化推荐,已经笼络了一批忠实的VIP,比如栋梁、空姐出身的龙霄创立的上海买手店Alter。
买手店的蜂拥到来,也表明消费者对于时尚品牌的消费趋于成熟。贝恩咨询公司在之前发布的奢侈品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市场中,特别是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部分消费者日益成熟,他们对奢侈品的偏好出现转移,对于具有独特个性的品牌越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非大众奢侈品牌。这也是国内买手店东山再起的契机。
别样的消费体验
进店的感觉与别处不同。比如栋梁的设计由设计师出身的合伙人南朗来操刀,通过一些木制的家具、地板,还有小物件的选择,搭配整体的黑白色系,营造简单温暖的气质。
对一家买手店来说,气质显得尤为重要,气质决定了什么样的客人会被吸引过来。气质通过店铺的陈列、细节和空间感去表达出的。“我们渴望做的是像清泉一样的感觉,是清新的,有质朴的那一面的。我们希望提供的东西是高质量的,并且能够体现我们的态度。” 刘馨遐说。
另一些作为后起之秀的买手店则另避蹊径地选择了主题路线,比如把北京店打造成传统中国古代药房、把上海店铺做成“墨”主题的TRIPLEMAJOR。
2014年5月开业的SANLIPOP请来曾获得日本JCD 设计大奖的建筑事务所ninkipen!所完成。店里有铺满纯白色鹅卵石的方形庭院,内场则以具有工业时代味道的钢和原木作为主要装饰,并设计了复古的咖啡吧台。
无论是哪种匠心设计,都剑指同一个目标:让客人停留的时间更长一点。SANLIPOP 会在圣诞节自制甜点邀请老客人来品尝,栋梁经常与艺术家合作展览,如“liang- 心”艺术摄影展。咖啡厅、书店、酒吧、艺术等多种形式都被买手店们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