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愚人节前两天,达芙妮发布财报显示:整个2015年,营业额减少19.1%,净亏损3.79亿港元,同比去年大幅下滑超300%。一年内关店805家,第四季度关店405家,平均每天关店3.3家,数量上超过了前3个季度关店数量的总和。
虽然在2014年、2015年淘宝“双十一”中,达芙妮是女鞋类的销售第一,2015年度电商版块持续增长,但也难以平衡传统渠道萎缩所带来的损失。
更惨的是,原本占据优势的三四线城市,被新兴的平价鞋类品牌攻破(如大东),达芙妮的
品牌“辉煌”已荡然无存!
“唯一的不变就是改变”、“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达芙妮模式成功专卖》书中出售的商业鸡汤,现在已沦为空谈。
日益老化的达芙妮,也从中小企业高成长的典范,慢慢变成互联网转型失败的案例。
在达芙妮身上,烙印着传统渠道品牌转型的共同问题:
一般企业认为做电商、做O2O,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加法,而实际上“互联网化”是企业战略和营销模式的整体转型!
“互联网化”的透明化和竞争性,会让企业隐藏的问题无限放大。过去,只要进行市场扩张就可以掩盖许多问题;如今,却随着消费者的日趋理性而行不通了。没有精细化的管控必将被新兴消费者淘汰。
损兵折将的触网之役
达芙妮的电商业务发展路径大体为“外包(兴起)——全网销售(全盛)——垂直化(衰亡)”。从兴起进入全盛,达芙妮花了整整5年,而从全盛走向衰亡,达芙妮仅用了10个月。
第1阶段试水电商:动手早却没遇到风口
电商是风口,不去抓,很容易被淘汰。过去十几年的市场早已证明了这一道理。
早在10年前的2006年,达芙妮就开始将一条腿迈入电商门槛。彼时,淘宝上线仅仅3年,京东刚刚开始专注电商,对于绝大多数鞋类企业来说,电商业务还很遥远。
在开始的前三年,达芙妮电商业务还是由外包团队完成。当时线下渠道销售火爆,一年销售几千万双鞋子;电商每年几百万元的销售额,只是实体店半天的业绩。
在电商渠道中:价格上,达芙妮主打200-300元的价格,这一价位正是许多淘宝鞋店非大牌产品的争夺重点;便捷上,达芙妮最高峰时期超过6000家门店数量,基本可以满足购物便利的要求。达芙妮在电商上的优势并不明显。品牌的线上不存在优势,销售自然上不去,于是起了大早却赶了晚集!
第2阶段电商崛起:得益于“全网销售”
正如其他一些传统品牌做线上销售一样,达芙妮也会担心线上价格的变动会导致线下的销售出现问题。不能动价格,不能动款式,所以代运营才会被挤死在那儿。线上不能和线下成为对立面,而需要更紧密地合作。
于是,当时的达芙妮电商有以下特点:
1
线上销库存,不冲击线下利益
电商店铺中多是库存款式。
达芙妮每年库存完销比至少是90%,也就是说每年只会剩下10%的库存。但就算只有10%的库存,在达芙妮一年六千万双销售量的基数上,仓库也会有很多去年的产品。在原本199元的售价中,店租成本就要占到一半以上,而在线上销售,没有了租金成本,即便是以99元的价格销售出去,也是有相当利润的。
2
多款式多尺码同价销售,线上辅助线下
达芙妮每一季要设计几百个鞋款;但门店最多能摆40个鞋款,而网上能摆700个;再比如糖果色鞋,门店可能只有三个颜色的鞋款在卖,网络上却能销售12个颜色的款式,门店码数最多卖到39码,网上可以卖到43码。
线下卖199元,线上也卖199元,但是线上卖的是线下无法消化的库存和款式,是更广泛的客户群和更高的转化率,再小的特需客群汇集到网络也有几十万之众!
作为互相支持,线下六千家门店的鞋盒上面都印上了达芙妮当时网络店铺的地址。这样一来,线上线下从之前的冲突开始转为合作。同时,线下不卖的商品,线上有定价权。
于是,在进入2010年后,达芙妮改变了从2006年后一直沿用的全部电商业务完全外包模式,通过与包括唯品会、好乐买、乐淘、名鞋库、京东、易迅网在内的十数家网站签订代销、包销或页面链接合约,虽然“不花一分钱推广费”,但销售额快速攀升,在2010-2011的这一年,达芙妮的电商业务就实现了数百万元的盈利。
第3阶段进军垂直电商:线上线下双线溃败
完成全网营销布局之后,由于达芙妮本身的
品牌定位、产品设计都不是难题,且在青浦有一个很大的物流中心负责收发货,哪怕日发货几万,当天下午也能发完。基于强大的实力,其线上业绩开始蒸蒸日上。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优秀的业绩表现,达芙妮当时的高管认为,达芙妮本身的品牌效应既然是一个很大的优势,那么又何必将产品外放给其他渠道?
2011年9月起,达芙妮宣布其电商版块由耀点100全面负责代运营。紧接着,集团关闭了其他所有渠道,打算做类似百丽那样的垂直B2C。因为那时淘宝的统计结果显示论销售额,百丽赢;论销售量,达芙妮赢。
但是达芙妮是个传统品牌,就算是当初的唯品会,也是靠着人工谈判的方式布局完成全网营销后,才开始做独立B2C的销售。
达芙妮切断了所有其他渠道,自己做平台首先会面临没有流量这个尴尬的问题,没有流量那就没有转化,没有转化谈何销售量?那只能投入巨额的市场推广费用,只能烧钱。何况它并非采用怀柔政策去和渠道商谈判,而是直接违约,这等同于直接切断了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