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对于大牌还是买手店,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很多大牌会招收本地的导购,用很本地化的方式去跟消费者做销售。
依旧在摸索
如今,通过买手店的数量,你可以衡量出一个城市的时尚消费成熟度,但论及买手店的经营,无论是栋梁还是薄荷糯米葱,都仍在摸索。这个行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买手们能否真正了解消费者的口味,并且正确预测市场前景,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消费者的成熟度。
中国市场的消费者还未达到欧美和香港、日本的成熟度。
买手店在欧洲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那个时代出现了安特卫普六君子、山本耀司、川久保玲等设计大师,跟他们同时代的,同一种品味的人,首先嗅到了这种气息,愿意去做传达,买手帮设计师来售卖和包装, 设计师也需要成长和土壤, 买手成为最好的推手。
于是,在巴黎、米兰、东京这些最前卫的城市,买手们开设了能够与设计相辅相成的平台,然后逐渐成为潮流的聚集地和前卫的发声地。他们建造起了一种权威性和标准,这种社区又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同好的消费者。
比如上世纪末在巴黎开业的Colette ,700平方米的空间容纳了超过500个时尚品牌。比起许多
品牌的旗舰店,它并不算大,但它却被看作是最能代表巴黎时尚的地方。
而1990年,VOGUE意大利版前主编Carla Sozzani在米兰Corso Como大街10号一间汽车库房里开出一家时装店的时候,大抵只是想把自己对黑白衣服的喜爱分享给同好。这家时装店随后扩张,变成了画廊、咖啡店、书店甚至是有3 间客房的精品酒店。这是买手店最标准的形式:按照创始人自己的喜好来打扮一家店,其品味就是吸引力的核心。
从销售形式来说,是各种品牌的代理,但无论卖什么,卖的都是创始人对品位的定义。
2005年左右,大牌在中国内地流行起来,消费者倾向于追求LOGO。2000年到2006年连卡佛在内地的失败就是因为消费者对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新设计师品牌不买账。
国外的知名买手店对陈列都非常重视。首先会根据空间来设计和定制,除了材质、颜色,甚至细致到高度、长度,和承重的问题,店主会根据这样的信息去寻找合适的材质,有时要花掉比普通店铺高得多的成本。
买手店是把小
品牌们带入新市场的平台,目的也是让他们被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和接受。
苏州品牌策划:http://www.tian-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