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品牌策划:http://www.tian-ting.net/
2015年中国商业形态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局面:“互联网+”一路高歌猛进,实体商业的颓势已难以遏制。
“亏损”“关店潮”成为实体商业的关键词!截止至9月初的半年报告,60%的百货商场出现业绩下滑。甚至有从业者说:“百货业面临的严峻状况,不止财务报表上的负增长那么简单,不少百货公司开门一天,就亏损一天。”
受“关店潮”波及的万达,已经悄悄开始“去百货化”。“实体商业的关店潮甚至已蔓延到餐饮。”陕西经典派商业地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林说,餐饮类业态的利润较高,经营压力较小。今年有很多餐饮店也开不下去了。实体商业整体都碰到困局!
与此同时,面临过剩隐忧的商业地产仍在“垒积木”。据商业地产服务机构世邦魏理仕的一项调查显示,去年全世界建造商场最多的10个城市中,中国就占了9个,中国在建商场面积占全世界在建商场面积的一半多。
市场是互相关联的,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无人能独善其身。O2O离不开线下渠道的服务和体验,而今综合百货、购物中心等优质线下渠道的生存危机,必定会反向影响线上
品牌的续航力。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在“多中心化客户分流”、“成本飙升销售下降”等问题的多重夹击下,实体商业百货的出路在哪里!
实体商业百货衰退原因
1
战略模式缺失,只建造无运营,无法实现长期盈利
作为商业地产项目的一部分,国内很多商业百货、购物中心都掉进一个误区,就是以住宅出售和销售业态为先,认为引进相关的业态就完事了。策略源头的失误,成本和场地的限制,让进驻的综合百货或购物中心,在功能性、主题化、适应性和细节服务上忽略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导致消费者舍弃区内服务、选择跨区消费。
2
盈利模式陈旧,只放租无服务,同质化严重销售暴跌
租赁模式难再实现盈利
现今很多商业地产都用低价策略引入国际大牌,再以“购物、餐饮、娱乐三分天下的格局”获取人流,最后以“傍大款”利诱国内
品牌、综合商业百货进驻实现业态补充,从而创造盈利。“购物中心是吃出来的”论断更一度成为商业地产招商的黄金法则。
成本飙升加速关店潮
可商业地产越来越多,充斥的品牌也越来越相似。过去零售商经营成本增加,可以通过商品涨价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现在这种方式很难行得通!因为资讯通畅、商品价格透明。既然提价受阻,一些管理滞后的实体店面只好闭店止损或者升级改造。
商业百货、购物中心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业态组合同质化
2)商户组合单一化
3)建筑形态呆板化
4)服务理念空洞化
经济低迷、电商冲击并非决定因素
部分实体商业难以为继,但仍有不少商业百货、购物中心人气火爆、活的很好。事实上,下滑的主因是消费者的转移和自身模式的缺陷。简单来说,就是同质化竞争带来了实体商业的自相残杀。
克而瑞总经理朱郁说,部分项目的衰败,与营销包装不力也有很大关系。部分失败案例,有些甚至是传出闭店消息的时候,才被消费者知道。
抄袭害死实体商业
每出来一个成功项目,总会引爆新一轮翻版。经营内容雷同,甚至连营销也在跟风。比如:开业时展览变形金刚、小动物等。如此抄袭,短期内会带来客流增长,但从吸引新的核心客群角度,效果微乎其微。
更严重的问题是,市场的份额并无实际增加,而是从原来的蛋糕上切下来的。每一个新开的商厦势必会分流一部分消费者。但是实际到店的消费者总数不变,而这些商厦不懂如何控制这种发展趋势,每个商厦的销售额都在下降。
3
地段已经不是项目的“救命稻草”
“万达百货在全国范围内的关店和调整,其实是百货业、实体商业不景气的缩影。”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熟悉商业投资的人都清楚,地段是决定此类商业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可最近,在西安等城市频发的关店事件,说明地段也不是拯救商业项目的“救命稻草”。
4
零互动无数据积累,无法培养消费习惯、提高顾客复购率
传统商业百货的“购回消费”(指消费者买完东西就离开的消费)已经难以打动消费者,当务之急是增加“就地消费”的内容,让顾客愿意留下来。
在超饱和阶段,综合百货和实体商业的思路一定要变!
以前大卖场挂出打折海报就能坐等顾客上门,现在需要借助互联网手段扩大影响;以前百货门店引厂进店搞联营,现在应尝试定制化、个性化的经营方向。
同时,要线上线下融合,采用互联网手段、结合定期的线下活动,增加客户信息的掌握,从服务、细节、营销活动中,以个体为目标锁定客户群,找准客户需求、点对点出击。
体验消费时代
主题百货是未来商业发展方向
2013年,K11入驻上海,强势进入人们的视线,瞬间突破了“艺术”原本被仰望而无法企及的高度。而更早扎在皇城脚下的芳草地,用一记艺术大师达利“走入你的生活”,创造性地打破购物中心饱受“同质化”诟病的窘态。自此,中国的购物中心开启了艺术与商业“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放眼国外,迪斯尼公园吸引的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型顾客,环球影城吸引的是好莱坞电影迷。百货商场又未尝不可做成公园,成为市民消磨时间的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