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蓝火计划”—常熟产学研合作试点活动在江苏省常熟市举行,本次活动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和常熟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科技部火炬中心、江苏省委组织部、科技厅、教育厅为活动支持单位。江苏省长助理徐南平、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常熟市委书记王翔出席活动并讲话,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建聪在开幕式上宣读了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同志的贺信。来自全国52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230多名专家,常熟企业代表300余人,以及苏州及常熟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共800人参加了开幕式及会后的产学研对接活动。

“蓝火计划”是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号召,促进高校与地方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区域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而开展的一项具体工作。目的是加速高校创新科技成果向社会转移及产业化,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陈希同志在贺信中指出,党的十七大发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并把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将全面加强产学研结合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在常熟举行的“蓝火计划”试点活动就是教育部为推进高校与地方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加速高校创新科技成果向社会转移及产业化而开展的一次有益尝试。他希望参与高校能够抓住机遇,积极配合“蓝火计划”试点,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紧密合作,认真了解企业需求,努力攻克技术难题,为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做出应有贡献。

徐南平在启动仪式上讲话。他说,常熟承担“蓝火计划”试点任务,希望常熟市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做好试点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做法,为“蓝火计划”的全面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订实施方案,落实工作措施,为高校科技人员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会上,李志民对“蓝火计划”做了简要介绍。他说,蓝色象征科技,火代表动力,蓝色火焰是火焰中温度较高的部分。蓝火计划寓意为将科技创新的火种播向神州大地,用高校科技力量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蓝火计划”的核心是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携手地方政府,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和科技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及地方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高校赴地方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同时,也希望能借助地方及企业的资源、资金优势支持高校,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及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尤其是要积极配合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共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大学生多创造就业岗位,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李志民介绍,在“蓝火计划”实施初期,将主要面向产业经济发展有一定特色、行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企业创新需求旺盛的地区,计划每年有重点地选择几个地方开展活动。2009年主要是要挑选几个有特色的地方进行试点工作,待试点工作取得一定经验和成效后再全面铺开。李志民说:通过从经济实力、产业特点、现有基础、试点目的等方面综合比较,我们认为常熟较适合作为“蓝火计划”试点城市。经过多次协商,双方针对常熟产业特点拟定了“蓝火计划”在常熟进行试点的行动方案,常熟成为“蓝火计划”首个试点城市。

各高校积极响应“蓝火计划”,踊跃报名参加。在本次活动前两个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产学研合作处便会同常熟市科技局,认真商议活动细节,广泛征集企业需求,把征集到的120个企业技术需求及负责人联络方式及时发给相关高校科技处,并通过网站等媒介进行广泛散发。从而使高校科研人员能提前了解到企业需求,感兴趣的老师还可通过电话与企业预先接洽,进一步了解技术需求状况,为来常作深入对接打下坚实基础。初步统计,共有230多位专家和近300名企业家参加了科技成果展示暨洽谈活动,根据常熟特色产业需求状况,高校科研院所精心挑选、重点推荐成果255项,分发资料1000多份,当场达成合作意向协议17项,通过现场沟通,一大批深层次合作正在逐步进行中。此外,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支持下,常熟市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得到14所科技特派员派出高校及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等单位的积极响应和配合。在前期校企对接、协商的基础上,一批行业专家与企业家达成了建立太阳能光伏、氟化工、玻璃模具三个联盟的共识,在会后举行联盟成立大会,通过了联盟章程,选举产生了联盟理事会、专家委员会。
通过“蓝火计划”在常熟的试点,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将不断引入优质的科研资源和人才资源,推进高校与地方及企业产学研合作由松散合作、单项合作、技术合作向长期合作、紧密合作、系统合作转变。并通过在常熟等地的试点工作,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蓝火计划”,为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而努力。